2011年1月16日 星期日

「車毀人亡」

蘋果日報新聞


車毀人亡論
http://hk.apple.nextmedia.com/template/apple/art_main.php?iss_id=20110116&sec_id=4104&art_id=14874395&av_id=14874910


【本報訊】下任特首熱門人選、政務司司長唐英年昨日公開向 80後社運青年開戰,他叫追求民主的青年「不能關起門來當皇帝」,又批評部份 80後「剛愎自用」兼「勇往直前」,很容易「車毀人亡」,更指摘行動派青年的衝擊手法,擔心「引致流血」、「走上不歸路」。多位 80後活躍分子隨即反擊,譴責唐英年抹黑社運、邏輯荒謬。記者:蔡元貴、莫劍弦


唐英年昨出席「 Roundtable Institute and Its Network」周年會議,以「跨世代的溝通是我們的共同責任」為題發表演說,重點向 80後社運青年發炮。他指摘部份 80後重權利而忽略責任:「我認為,一個真正成熟嘅公民社會,喺重視權利嘅同時,必須自覺地承擔責任。」


批評年輕人不問青紅皂白
他警告, 80後不要搞思想壟斷:「呢個世界係豐富多元嘅,我哋應該有包容嘅胸襟,尊重他人嘅想法同意見,而唔係對持相反意見嘅人動輒口誅筆伐。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,最後好容易車毀人亡。」
這位下任特首熱門人選呼籲 80後要懂得妥協:「妥協係民主嘅產物,香港要走民主化嘅道路,就不能關起門來當皇帝,自己講晒,而係要學會如何折衷互讓,以各退半步去尋求最終大家能夠共同進一步嘅結果。」唐英年批評一些 80後把複雜問題簡單化:「一個很常見嘅例子就係,不問青紅皂白,乜嘢事情只要涉及政府、商界,就必然會得到官商勾結、利益輸送嘅結論。」
唐英年越說越嚴重,儼如京官上身訓斥年輕人;最後他更把本港 80後社運與美國槍擊事件混為一談:「近日我哋睇到美國一宗槍擊事件所觸發對於政治同暴力關係嘅反思,好值得我哋去深思。我相信香港人絕對唔願意睇到政治或社運引致流血,當底線不斷被衝擊、不斷倒退,我哋就有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。」


80後炮轟抹黑新一代社運
嚴詞挑釁惹來 80後回敬。活躍社運青年周諾恆說:「我始終認為官商勾結係社會矛盾嘅核心問題,唐英年嘗試淡化呢個矛盾,係當權者嘅慣用伎倆。」唐英年批評 80後自我,去年發起反高鐵運動的 Kobe反斥他邏輯荒謬:「我哋保護菜園村、質疑高鐵方案,完全出於關心社會,唔係為咗自己嘅福祉。呢啲高官講嘢咁荒謬,只會更加激發我哋要組織起來抗爭。」
80後反特權青年成員陳景輝指,唐提出「社運引致流血」,是沿襲六、七十年代殖民政府打壓公民手法,抹黑本港新一代社運:「身為下任特首嘅熱門人選,佢仲以殖民政府心態抹黑人民,到底香港仲係唔係港人治港?」
主辦會議的 Roundtable理事會主席沈旭輝說,唐英年事前沒有應他們要求呈交演詞文本,對於其嚴厲言詞,他也感到驚訝。沈旭輝說,唐英年關注青年議題是值得肯定的,但說的五點現象無論是否準確描述年輕人,都並非所謂 80後問題的最核心問題。
沈旭輝說:「香港嘅核心問題在於社會嘅結構性問題,宏觀到香港嘅發展策略、社會流動嘅失衡;微觀到政府長期嘅青年政策僵化、不同世代難以互相理解。解決咗呢啲問題,唐司長擔心嘅現象至唔會發生。」美國剛發生的槍擊案,是由美國社會另一個深層結構衍生的問題,與香港青年議題比較並不合適。
另一下任特首熱門、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說,認同民主是妥協的藝術,認為「車毀人亡」的言論,不是針對任何人。他指部份人士批評政府官商勾結,只是根據部份傳媒報道得出的結論,年輕人應實事求是。


政務司司長挑釁 80後的言論
「關門做皇帝」、「剛愎自用」
「勇往直前」、「車毀人亡」
「社運引致流血」、「走上不歸路」


唐英年演說與 80後回應
《唐英年》
個人最起碼就係認識到權利並非絕對,必須尊重他人嘅自由同權利


《 80後》
梁穎禮:我哋從來唔係為咗自己利益而走出來,而係出於關心社會發展


《唐英年》
我哋應該有包容嘅胸襟…剛愎自用加上勇往直前,最後好容易車毀人亡


《 80後》
周諾恆:我哋嘗試打破壟斷,當然要有激進同堅定嘅立場


《唐英年》
妥協係民主嘅產物,香港要走民主化嘅道路,就係不能關起門來當皇帝,自己講晒


《 80後》
陳景輝:由統治階層去說服未獲平等政治權利嘅平民妥協,根本係風凉話


《唐英年》
不問青紅皂白,乜嘢事情只要涉及政府、商界,就必然會得到官商勾結、利益輸送嘅結論


《 80後》
葉浩意:呢番話完全不分青紅皂白,政府唔處理官商勾結呢個製造社會矛盾嘅核心問題,反將責任推畀青年


《唐英年》
我相信香港人絕對唔願意睇到政治或社運引致流血,當底線不斷被衝擊、不斷倒退,我哋就有可能走上一條不歸路


《 80後》
陳景輝:唐英年好明顯沿用咗六、七十年代殖民政府打壓公民社會嘅手法,將所有社運人士打成搞亂香港嘅搞事分子


資料來源:上述人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