是否似曾相識?以上文字,是一九四八年,心理學家 Bertram Forer 取材自不同雜誌的星座解說,拼湊而成,再給他的學生所做的實驗題目。最後結果,有百分八十六的準確性;而且,在往後幾十年內,重複地進行了一百次實驗,幾乎都得到相同的結果。這解釋了,為什麼無論是古代至現代,一些「巧言善辯」的自稱「命理大師」,運用這些「似是而非」的手法,能夠創門立戶,聚眾封神,揭開其底牌,又是一些斂財維生伎倆吧!
經濟學上,有一種心理反應,叫做「成本沉溺效應」,意思是,當人對一件事投入大量精力時,就會誇大其價值,及後,會繼續不斷投入更多,包括花上不少金錢、時間,有些狂熱者,甚至不惜犧牲身邊一切東西。這是由於人性的心理上,很容易出現一種「過度自信偏誤」,意思即是,人們很容易沉醉於自己的認知,誤信某些實際上是毫無意義的,但他們經過所謂千辛萬苦,才得到的「寶藏」,不肯接受或放棄那些若拆穿後可能是的「偽術」。尤其在術數界,神棍之流充斥市場,他們精於將自己的神術,包裝到美輪美奐,且理論絲絲入扣;加上,群眾過度迷信自己的認知,就算遇到現實中合理的理論,行為及思考都不容納與自己相悖的知識;神棍便能夠掌握住群眾這種「勞力辯證」,令群眾產生錯覺:「師父沒有架子,循循善誘教導,我沒有跟錯名師,所投資的一切都是很值得的!」
沒錯,是「循循善『誘』」,從那些所謂「名師」的角度,廣東話講得白一點,叫做「呃完繼續再呃,善於哄你落搭!」。某些團體便睇準這點,發揮其「善於哄你落搭」神技,利用這種人性上容易產生的「勞力辯證」,來箝制每一位成員,「成本沉溺效應」便能夠令成員覺得越難的事,就越更想得到,越願意花更多不值得花的精力,去做這些根本上是愚蠢的事上;情況如踏入浮沙上,一直被拉下去,最終被沒頂為止。如果,你肯先暫「放下」你所「沉醉」的這種所得「寶藏」,很輕易會發現,統統都是團體為謀取利益的把戲。
試問,世上有此不勞而獲的事情嗎?現今世代,資訊科技發達,聰明的現代人已經懂得尋根究底,在學習過程中需要懂得使用「為什麼?」,才不會被神棍蒙混,真正的學科,是經得起不同的考驗,才是有條不紊,不可能是那些作出來,還拿來吹噓是十分嚴謹的理論。因此,鑽研術數,需要持正確的態度,學習古人智慧,可惜一些神棍不學無術,只懂把弄神秘,歪曲古人的理論,愈改愈離經叛道;有更甚者,還拿一些風馬牛不及的東西,認為術數是無須認真,認真反而是算不準的歪理授人,胡說八道一番,更在一些初學者面前,裝模作樣,班門弄虎,「真係唔識就俾佢嚇死,識就俾佢笑死!」
萬丈高樓從地起,任何學問都無「濃縮」方式,可以在一周內,便能夠教識你,或收取「濃縮」費用,包你一定學曉;先賢花上經年累月尋求的知識,莫說習者自己能否吸收得到,細想有什麼可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,對方可以教到甚麼呢?最多只是皮毛,又或者講個名稱給你聽,當中的意義、來源、為何這樣、與其他項目有何關連,凡此種種,有無教到?術數知易明難,正確運用更加之難,可稱得上是易學難精,真是要用雪亮眼睛去衡量,不要花了大批金錢,最後一場空,腦子內只得一身堆名詞吧!
嚴師出高徒,學生本身也應該抱持認真及懷疑的態度,回憶熟悉的每一個論點來源及作出分析,例如:a.由誰說的? b.為什麼有此? c.誰是利益受惠者? 才能令自己的學習堅實,不會浪費生命。
( 不折不扣的傻瓜機拍攝 )
( 本文純屬個人經歷 如有雷同實屬巧合 )
(神棍擅長裝扮成很有智慧和滿口道德,但其實內裏不是。我會繼續揭示神棍的所作所為,令大家明白,不應該再跟隨神棍學習那些假東西,避免使自己遠離了真正的智慧。)